您好,欢迎来到中师讲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讲师 > 党政建设 > 政治经济 >
{field:title function=
辛鸣 城市经济学副主任 所在地:北京
邀请费用:0元 预约电话:010-68698780

擅长领域: [城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经济改革][政治发展]

主讲课程 更多
《领导干部看中国》《研究社会发展和制度创新问题》《中南海议题》《加入WTO后的中国:对策与选择》

老师简介

辛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特约时政评论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地区与企业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会社会科学界副秘书长。长期致力于以哲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和制度创新问题,重点关注当代中国社会
的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辛鸣,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民教育
大学和若干省市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哲学专业、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以哲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和制
度创新问题,重点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改革、政治发展方面诸问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哲学、政党理论和社会发展战
略。先后参与过党中央和国务院布置的若干重大调研工作,长期主持 “领导干部看中国”系列年度调研以及中国党员干部
理论学习辅导读物的组织编写工作。
 
出版作品
出版学术著作《制度论: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3部,主
编中国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教材《日新:领导干部看中国》、《中南海议题》、《加入WTO后的中国:对策与选择》、
《十七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等15部。在《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文章数
十篇;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发表理论文章百余篇。近些年来,先后为中央办公厅、新华社、外交部等国家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讲授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百余场。
 
人物轶事
 
跨身份:在行政部门工作,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者
辛鸣从1995年进入党校就在行政部门工作,14年的阅历可以算是行政老人了,可辛鸣给旁人的印象与感觉却绝对是一个不折
不扣的学者,而且辛鸣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学者。没有一丝的行政世故,只是满身的书生意气。
 
辛鸣的这种选择让他处于两边不靠的境地,但这也使得他的研究有独到与深入之优势。辛鸣是把行政职责与学理研究有机地
结合在他的工作中,这在他的“领导干部看中国”调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从2002年以来,辛鸣以“领导干部看中国”为主题,每年都要发布自己的调研报告。报告收集各方面的党政领导问卷调查,
归纳规律,从而有效地展示出当下党政领导的综合素质与思想倾向。
 
“我们经常会给在党校学习的学员发放一些问卷,在问卷上会要求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当然,我们也会事先告诉他们
这份报告是否会公布,公布到什么程度。”辛鸣的字斟句酌中透着谦逊,“我们就通过这些报告了解到我们想知道的东西。”
不过他还是承认:“有时候,也会遇到很大的难度。”
 
从搜集数据,到整理报告,辛鸣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历时数月,可见辛鸣对这个报告的重视程度。从相反的角度,或
许也可以看出报告对于辛鸣的重要程度。
 
确实,藉由这个报告,他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党政领导所思所想,他们关心的最新动态,还能够以报告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推动和影响这些党政领导并给社会一个尽量准确的官员面孔,也许,这也源于这是他最重要的一块自留地,一个很小却
由自己主宰的舞台。
 
2002年,新领导班子刚刚上任之初,辛鸣所提交的报告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在换届之时,广大党员干部有什么期待?藉由
调研,辛鸣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整体交接。这份报告以其扎实的调研,新颖的思想,一时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在十六
大前夕更是以内参的形式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被有关方面称为是“党内第一份反映党员干部希望中央领导集体实现整体交
接”的报告,受到相当的好评。
 
2003年度的调研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政以“日新”为主题概括为“亲民、务实、科学、法治”八个字,2004年以“渐行”
为主题概括为“自觉、果断、透明、活跃”八个字,2005年以“精进”为主题概括为“亲和、自信、公平、改革”,2006年
以“奠基”为主题概括为“谋篇布局、固本培元”,2007年以“应考”为主题为党的十七大预热。
 
有关方面评价,辛鸣主持的这项调研,“不仅真实反映了党员干部的心声,还在导引党员干部的思想倾向,引领社会思潮方面
发挥了一定作用,让大家更加迅速地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的各项政治决策上来。”
 
跨专业:对哲学专业情有独钟,却在经济学、政治学乃至党的建设等专业下笨功夫
 
辛鸣在北京大学学了七年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依然是哲学,甚至可以说是“制度哲学”的拓荒者。上网络检索,“制度哲学”
这一术语在辛鸣做博士论文之前鲜有人使用。辛鸣2005年出版的《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这可以说是我国学术
界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制度哲学的学术专著之一,2007年起更是主持国家社科课题“制度哲学研究”。
 
但辛鸣在武汉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方向却选了理论经济学。为了真正让自己入了经济学的门,甚至花了三年时间补学数学。
别人做博士后研究一般两年,他却整整做了五年之久。付出总会有回报,去年以来他对金融危机的一些见解独到的演讲被很多
人追捧,以故网上甚至有人称辛鸣是“经济学家”。“我是肯定不接受这一称谓的”,辛鸣说。
 
平时看辛鸣在报纸杂志上写的文章,听他在各种课堂上讲的课,又好像是政治学与党的建设专业。如何做到这一点?用辛鸣的
话说,到党校工作后,每天下了班就是他“3011(辛鸣办公室房间号)夜大学”的上学时间,专业是政治学与党的建设,学习
方式是自学,恶补了三年,没有拿到文凭却收获了对这一专业的自信与发言权。
 
对于多专业的涉历,辛鸣的自我评价是“鼯鼠五技技而穷”,但争取做到从“技而穷”到“技而精”。所以,一方面,辛鸣宣
称自己甘做一个没有专业的学者;另一方,他自己心里并不是真的这么认为,“我也不完全是没有专业的学者,我的专业就是
‘中国道路与中国复兴’,我是一个‘问题’专业的学者,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专业为中心展开研究。”因为在党校从事政
策研究与理论教学工作,不能满足于仅仅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应该首先是多领域的“杂家”,然后再努力成为
“杂家型的专家”。
 
跨领域: 具备做学院派的实力与资格,却甘作“遵命文章”、“遵命讲座”的杂役
 
辛鸣在《哲学研究》、《经济管理》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哲学与经济学专业论文。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颇得
同行认同,做一个学院派的专家已现雏形。可是近些年来,他却屡屡“不务正业”,把大量精力用在写作时政评论、编写干部
读本、进行理论宣讲上。在《人民日报》、《求是》、《半月谈》、《南风窗》等报刊杂志发表理论文章与理论时评二百多篇,
先后主编了《中南海议题》、《党员干部学理论》、《日新:领导干部看中国20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15部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辅导读物,为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党校和企事业单位讲授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社会发展形势报告百余场。
 
做这些事情所费的精力一点也不比写专业论文少,而且往往需要加班加点。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的编辑告诉记者,有时评论
某一刚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稿子必须在当期杂志刊出,但杂志第二天就要拼版了,他们打电话时都不太好意思了,可是辛鸣老师
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下来,这意味着他又需要开一个通宵的夜车了。
 
对此,辛鸣的解释是,一个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对社会上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有及时的反映,表明政党立场,阐明政策
内涵,导引社会舆论。在这个时候来不及长篇大论构建体系,也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要用短小精悍的话语写出来。
“鲁迅当年甘心听将令为大众做 ‘遵命文学’,我做些‘遵命文章’、‘遵命讲座’的杂役,亦示敬意,亦示心志”。辛鸣说。
 
是的,谁又能否认他脱出纯粹理论学术言说,提供更多公共话语不是件好事呢?也许,对辛鸣这样一位够“资格”的学者来说,
“小文章”已然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不走寻常路”:信仰要宣示更要用行动彰显
 
这种多变看似丧失了做一个顺风顺水行政干部的机遇,丧失了做一个“术业有专攻”的学问家,可是为真正研究并破解中国社会
发展这一现实问题奠定了综合性的基础,为推动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复兴的光荣与梦想添了一块砖,虽然这块砖可能微不足道。所
以,多变失去的只是墨守成规,得到的却是突破与创新。
 
当问到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时,辛鸣的回答明确而有力:“信仰”。 辛鸣从不讳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在很多时候故
意高调宣示。当然在现在这个时代会让人感觉有些特别。但辛鸣却认为:“闷声发大财的观念在社会日渐蔓延的时候,信仰的真
诚、信仰的坚持、信仰的执着尤为迫切”。
 
当追溯自己信仰之源时,辛鸣回忆起了北大当年的激情岁月,“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并不像现在一样疲于找工作,世故谋生计,
所以也更容易多思多想。虽然也可能空思空想,却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劲头啊!”那样的一种氛围,培育了辛鸣三样东西:
理想主义、使命意识、批判精神,也铸就辛鸣 “不走寻常路”的人生境界。如今的辛鸣,在走入中年之后依然有着当时的那样
情怀、那种执着、那股锋芒。
 
既然宣称自己有信仰,就要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哪怕放弃了一切;既然宣称自己有责任,就要为自己的使命付出所有,岂能患
得患失;既然宣称自己有理想,就要朝着理想奋勇向前,勇于批判现实的不应该。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现实的一些行为可能还是有
力量的,批判其是有风险的,但义之所在不得不为。
 
“对一个人来说,断掉退路也是让自己信守信仰奋起前行的一种有效方法。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迫使自己不走寻常路。”辛鸣
说。
 
人物观点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
话语之一。不过,在我们聚焦关注研究“中国梦”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梦”并不是突兀而起、横空出世。孤立地就“中国梦”
来谈“中国梦”既不容易讲清楚,又不可能深入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九十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又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把
“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既对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
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对在我们政治话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梦”:赋予奋斗以目标与意义 
 
人奋斗总是要有目标的。同样是做砌砖的工作,把它仅仅当做一个为砌砖而砌砖的行为和把它当做为一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其
精神状态截然不同;物质利益是人奋斗的原动力,但物质利益不是也不能成为人奋斗的目的与归属,“未富先奢”、“稍富便骄”
背后是理想的缺失与价值的迷茫。反过来,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也会义无反顾。“中国梦”
就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
 
梦想呈现蓝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难轻言跨越的长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尚未成功仍需努力。要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始终不灰心丧气,不松懈动摇,理想与蓝图尤为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
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
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
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梦想凝聚共识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
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
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
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
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了共识,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战胜?有什么样的理想不会实现?
 
梦想激发勇气
 
追梦是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圆梦就要去直面现实、改造现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面对心有不甘的一些现实状态之所以有无奈的
感觉,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办法而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勇气,以至于把一些本不应该成为梦想的状态当做了梦想,比如把“房叔房姐”
当做走向富裕的捷径;把一些偶然侥幸纯属运气的东西当做了追求的目标;比如把一唱成名的“大衣哥”当做“草根”的样板。
但是,当确立起了真正的“中国梦”,其道义的正当和路径的科学会让我们勇于向不公平不正义说不,让我们勇于指出期待天上
掉馅饼的虚幻与可怜。

老师作品

出版学术著作《制度论: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3部,
主编中国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教材《日新:领导干部看中国》、《中南海议题》、《加入WTO后的中国:对策与选择》、
《十七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等15部

老师照片

老师视频

服务客户

中央办公厅、新华社、外交部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Tag标签:

金牌师资更多>>

缪玮 中层管理培训专家

缪玮老师主要讲授:《从平凡到卓越》《素质训练》《基业长青》《大文化系统》《实战营销管...[详细]

彭成 中基层管理、素养类培训专家

彭成老师主要讲授《企业员工职业化塑造》 《基层管理者四会》 《沟通艺术》 《高效能人士...[详细]

孙克放 教授

当今住宅价值创新理念、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管理、指导、住宅性能设计规划...[详细]

史东明 博士、教授

1.《中国宏观经济解读》2.《企业如何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 3.《公司并购、资产重组与结构...[详细]

服务流程

客户案例

友情链接